编辑手记:
你以为“人本照明”这个概念,在 Stan Walerczyk(斯坦·瓦尔切克)首次提出后,才开始吗?不,其实人本照明一直在我们身边,不管是从汉代的长信宫灯,到爱迪生电灯的发明,再到现在的LED灯具照明的普及,照明方式不断地变化,但是以人为本的照明出发点,在流转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曾改变过。
人本照明一直在我们身边
灯具作为我们人类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每一个时代的灯具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从史学考证的资料中可得知,在春秋时期的《楚辞·招魂》中有“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的句子,这是对烛火的最早记载。而最早发现的灯具属于战国时期,但是从当时出土的战国灯具文物优美的造型以及合理的结构、功能的完善程度来说,显然不是灯具发展的最早时期。
我曾见过一盏比较有意思的灯,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放光亮,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久远的温暖。


▲长信宫灯(来源网络)
它代表的是汉代照明的顶峰佳作,此灯设计巧妙,各部分可拆卸组装,并随意调节光亮和方向。烛火的烟可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体内水中,以保室内清洁。长信灯的设计理念也是中国最早考虑到健康照明的代表。
到了18世纪,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照明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发明了中央燃烧器(最常见的是煤油灯),并开始使用从金属中提取出来的燃料来照明,在这个时期的灯具也有了细小的变化,加入了金属管,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灯火的亮度,这也是照明史上一大发现。
到了19世纪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把照明推上新的高度。20世纪初我国开始自主研发照明设备,1980年,第一代高亮度的LED面世。人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在照明史上,改变的都是灯具的材质、制造工艺和外观,照明的初衷由始至终都是为了好的生活。
在人类照明方式的发展长河的过程中,光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光对人的影响作用一直存在的。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城市人口的生活主要活动区域由原来的室外转到了室内。
人本照明的内涵
根据 LightingEurope 和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欧洲的联合定义,以人为中心的照明是通过结合光的视觉,生物和情感益处来“支持人类的健康,福祉和表现”。


自然光的色温、光通量等参数值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通过传感器技术与智能控制加持,能让室内光环境回归人本照明的理念。

在一天的错误时间使用错误的光谱,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照明方式。例如我们准备睡觉时晚上的短波长(蓝色)光,扰乱昼夜节律系统并可能导致诸如夜间睡眠不佳,白天嗜睡等不良影响,抑郁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人本照明的主要应用领域




从汉代的长信宫灯到爱迪生电灯的发明,到现在的LED灯具照明的普及,照明方式不断地变化,但是时光流转,无论照明方式、技术、实现形式不断的改变,照明的理念不断地完善,但是以人为本的照明出发点在流转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曾改变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