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头条按:
作为文化部科技司立项项目的成果汇报,由艾晶主编的《光之变革(美术馆篇)—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即将正式出版,这也是继《光之变革—博物馆美术馆 LED 应用调查报告》推出之后,又一本《光之变革》系列丛书。
本项目作为2017 年度文化行业标准化研究立项的四个获批项目之一,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历时两年攻坚克难,围绕当前我国美术馆照明质量现状展开全国性调研。项目组对42 家单位开展了预评估工作,集结了22 位来自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及照明领域知名专家带队工作,16 位业界专家做专业支持,10余家文博单位和10 余所全国重点高校配合研究,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 家照明企业积极参与,400 余从业者共同完成了这一突破性研究计划。
在研究中,项目组采取与馆方访谈的形式、观众调研的形式及实地数据采集的方法,用立体复合全方位的方式开展对美术馆照明质量客观与主观的评估以及馆方运营三方面的业务进行综合评估。采取现场评估与专项实验室评估相结合形式开展工作,用实地预评估检验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反映实际美术馆的照明质量评估的客观水平。
作为展示“当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照明专家”之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工作的最新集体研究成果,“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对于加快我国美术馆行业的整体建设、提高美术馆照明质量、增进艺术场馆科学化运营等方面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专家学者推荐
“光”是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物显现艺术生命的载体。大千世界要通过光来感知,用“光”来抒发情感,有光才有色,光和影在空间中的变化,也让光成为了一门艺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当中,光还需要与技术结合,要有时代特色。美术馆的“光”,不仅要体现高雅艺术的殿堂感,还要能将艺术展品的感染力恰是地在空间中展现,用什么样的光可以提供最佳展示效果,皆需要有较强地理论做技术指导,本书的出版,就是应了当下我国美术馆的实际需求。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周士琦

《光之变革(美术馆篇)—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这本书的出版,应接了当下全国美术馆实际的工作需求,作为2017 年度文化部行业标准研究项目“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内容翔实而全面,研究方法科学严谨,体现出该课题具有强大学术力量和认真态度,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当今美术馆怎样评价“光”的品质,也诠释了如何在美术馆用好“光”和怎样选“光”用灯的技术管理,对提高美术馆整体的照明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设计要以人为本,用光要强化表达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出艺术展品的感染力和时代价值与审美价值。本书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和开拓,这些智慧成果将形成新的典范之作,有助于今后推动我国博物馆、美术馆整体照明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业界能用新的文化行业标准“美术馆照明质量的评估规范”进行实践工作,提高照明质量和服务水平。
—— 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长邴树奎

美术馆的行业调研视角和学科建设,除了学术、展览、收藏、公共教育,还有一些我们称为的美术馆硬件,就像《光之变革》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那种专业性,而这些硬件由于发生于美术馆中,它注定了要与美术馆各种艺术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属性,所以本书在这个领域打开了一个学科的复杂性起点并足以成为美术馆同行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知名策展人 王南溟

本书围绕项目的各项研究内容展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课题研究的总报告,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展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二部分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拓展,通过预评估调研实例详细解读方案运行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与课题相关的实验专题报告;第四部分将课题组专家近期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照明企业技术发展等内容进行全面解析;第五部分主要是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背景资料的汇总,详细解读课题的开展过程与人员结构等信息。
总报告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章
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建设
第三章
美术馆照明质量预评估数据分析
分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照明调研报告
中国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北京画院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江苏美术馆光环境指标测试调研报告
广州艺术博物院照明调研报告
武汉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天津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苏州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四川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照明调研报告
辽宁省博物馆照明调研报告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照明调研报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光环境指标测试调研报告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龙美术馆(西岸馆)照明调研报告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广东珠海古元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照明调研报告
实验报告
人工照明对绘画光损伤影响
基于模拟实验的产品指标测试分析报告
国家博物馆视觉健康舒适度人因评测分析报告
美术馆照明光源颜色品质客观分析报告
美术馆中艺术品反射眩光的评估
光环境与书画展品喜好程度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拓展研究
当“光”成为艺术—漫谈美术馆展览照明
(陈同乐)
解析美术馆照明质量的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
(艾晶)
以光的名义—美术馆建筑改造采光的设计亮点
(程旭)
“光”释陈列艺术
(索经令)
故宫展厅光环境营造之路
(孙淼)
LED器件技术发展助力博物馆/
美术馆照明提升
(林铁)
博物馆与美术馆照明技术与发展趋势
(伍必胜)
让文物活起来,好灯光会说话!
埃克苏“安全、还原、舒适”
博物馆照明新理念
(韩天云、苏打明)
浅谈博物馆照明的隐光技术
(毛正良)
附 件 课题研究其他背景资料
后 记
▲ 视频:本书部分内容
项目运行过程
文化部科技司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
艾晶
项目组专家
(按拼音排序)
艾晶 陈同乐 陈江 常志刚
蔡建奇 陈开宇 程旭 党睿
高飞 胡国剑 罗明 李跃进
李晨 林铁 荣浩磊 索经令
施恒照 孙淼 汪猛 徐华
张昕 邹念育
项目组特约人员
(按课题工作任务量排序)
高帅 刘强 姜靖 颜劲涛 刘晓希
王志胜 骆伟雄 姚丽 林晖
王超 牟宏毅 周红亮 焦胜军
翟其彦 郑志伟 曹传双
项目组主要成员
(按课题工作任务量排序)
俞文峰 郑春平 汤士权 伍必胜 胡波
冼德照 吴海涛 黄秉中 张勇 郭宝安
项目其他参与人员
(按课题工作任务量排序)
李培 袁国忠 金绮樱 余辉 敦娅
项目文博界支持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报、
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
高等院校支持单位
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央美院、
清华大学、大连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齐鲁工业大学
视频:项目调研过程照片(部分)
目前,我国美术馆发展迅速,展览形式多样,与博物馆在展览照明形式、内容上存在差异。基于我国缺少关于美术馆照明的标准研究,如何评价美术馆的照明质量,目前在国内是一项空白领域。项目组承接了2017 年度文化部行业标准研究项目“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即将制定和推出美术馆照明质量的评估标准,对于加快我国美术馆行业的整体建设、淘汰劣质照明产品将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围绕当前我国美术馆照明质量现状展开,项目启动后对全国42 家单位开展了预评估工作,集结了22 位来自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及照明领域知名专家带队工作,16 位业界专家做专业支持,十余家文博单位和10 所全国重点高校配合研究,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 家照明企业积极参与,让我们在短短1 年时间攻克难关,最终完成了这项由400 余人参与的全国性研究计划。目前,工作基本结束,经整理各项研究成果,集结沥心之作呈现给广大读者,以展示当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一批照明专家关于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回顾整个课题的开展历程。
首先,在设计构思阶段,我们始终围绕“三加二”思想来构思。
①谁来用此标准?他们什么情况下用此标准?
②谁人来做评估?这些人做评估用什么方法?在美术馆用此标准适合吗?推广它有无价值?层层递进地思考来推进工作。
谁来用此标准?解决的是为谁的问题。我们为美术馆馆方来设计标准毋庸置疑,但应用范围必须明确,也就是什么时候用此标准?我们立项目的旨在加强我国美术馆照明质量的管理,规范美术馆的照明科学化运营。因此,我们规划新标准的应用范围为照明施工合格验收评估、照明改造提升计划评估、日常美术馆照明业务管理评估,确定应用点就可锁定应用范围,再围绕“三个中心目标”来制定各项评估内容。
怎样用此标准?解决应用问题,设计评估体系和评估专家库以及推荐管理标准的方法,为日后运行标准奠定基础,建立一套完善地标准评估体系。后围绕“三个目标中心”建设了评估组织方式,制订试评估细则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团队,建立评估专家成员库;依据评估细则进行评估;制定试评估调研报告格式,完善评估方法细则与评估体系草案,来引导此标准应用问题。
什么人来做此评估?这些人做标准评估合适吗?什么人来做是我们课题组成员组建的大问题,经我们筛选符合“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资格的专家,推荐这批专家组成评估专家库人选,让他们在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熟悉标准细节内容和运行情况,方便他们日后能胜任评估工作。资格认证主要基于参与过文化部课题“LED 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研究”项目的人员,其中李晨、伍必胜、陈同乐、常志刚、李跃进、徐华、荣浩磊、施恒照、陈开宇、程旭为首选。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具有继承性和延伸性,两年的团队合作让大家彼此熟悉,另外,考虑到专业背景和方向,我们又新吸纳了十余位专家,陈江、罗明、汪猛、张昕、高飞、索经令、蔡建奇、党睿、孙淼、邹念育、胡国剑、林铁等,专家成员增至22 位。他们分别来自全国照明领域、博物馆和美术馆、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学科的知名专家,他们积极参与标准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完成奠定了基础。考虑前期研究计划需要进行大量地数据采集工作,为确保短时间内能完成工作计划,我们新增加了专家人选,高帅、刘强、姜靖、颜劲涛、刘晓希、王志胜、骆伟雄、姚丽、林晖、王超、牟宏毅、曹传双、周红亮、焦胜军、翟其彦、郑志伟,协助全国42 家单位的预评估工作,每位专家至少承担1 ~ 3 项调研任务。在人员搭配上,由于需采集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来验证标准合理性,需要一批技术人员做支持,主要以专业生产照明企业人才做技术研究后盾。由多位企业负责人,俞文峰、郑春平、汤士权、伍必胜、胡波、冼德照、吴海涛、黄秉中、张勇、郭宝安来协助完成工作。
2017 年10 月10 日开始,近80 天由博物馆、美术馆专家和照明专家联合带队与企业技术骨干通力合作,以饱满的热情和奉献的精神,大家完成各项预评估工作,这种合作方式具有很强的标准推广价值。我们用先行实验的方法,提前培养了一批“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的人选,规划了颁布标准后其推广应用、后期维护,以及人才储备方面。
在美术馆用此标准适合吗?推广它有无价值?课题开展通过与被调研美术馆馆方的访谈,反馈出,长期以来美术馆的照明工作,主要参照博物馆照明标准来开展,但博物馆与美术馆业务有很大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美术馆的实际工作往往找不到依据,在技术指导上无过多参考价值。从调研预评估的42 家单位访谈中反馈的一个信息,那就是馆方很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积极配合,纷纷表示,随着我国美术馆行业不断壮大,确实需要国家来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带有专业性的行业规范来指导工作。另外,大多数美术馆在照明方面不太专业,对照明质量要求并不高,课题的研究工作给他们带来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集结了诸多业内专家亲自参与和带队指导,难能可贵,也欢迎课题组尽快制定评估标准并将其推广。在此本人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支持我们的馆方与领导表示感谢!
其次,谈一下我们研究的重要环节,整体进程采取“倒推论证”过程,考虑到按常规标准流程来制定标准,执行起来有困难,需要一个被大家认知的过程,而照明属于科技领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时间就是生命与效率,如果放置一段时间才被人使用,那标准的推广与使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采取先预设标准草案,让制定标准工作走在前,不过多考虑它的合理性,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它,也就是我们先制定了《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美术馆照明评估方法细则》两份基础文件,展现一种可以拿来使用的操作模式,不考虑标准规范的体例问题。当然前期方案是通过课题组专家核心的力量来设计,李晨、荣浩磊、罗明、蔡建奇、党睿、陈同乐、徐华、张昕、索经令,这9 位专家给予了很大帮助,他们的献计献策为标准制定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胡国建、高帅、索经令、姜靖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资料方面,也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两部标准草案。
随后,我们经过了第一轮应用标准的实验工作,先小范围来验证它的可行性。首选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艺术博物院进行试评估,用团队优势力量来开展实验工作,张昕、荣浩磊、程旭三位担当第一轮预评估工作的指导,伍必胜、俞文锋、冼德照技术协助,由他们最初将草案中的设计问题查找出来。为应对难题,课题组召开了 “第一次阶段性工作会议”,在清控人居光电院举行,大家集体探讨解决问题,完善了标准草案的设计缺陷。经工作会议的开展和3家美术馆预评估“试水实验任务”,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标准草案可行性的依据,也增强了后续完成研究工作的信心。随后,我们遴选了全国40 余家单位进行第二轮预评估工作,范围涉及全国11 个省市与地区,总量接近我国现有美术馆总量的1/10,囊括了所有重点美术馆和地方特色美术馆,总计42 家。大范围预评估工作,让我们掌握了当前我国最好一批美术馆的照明现状,这些资料的采集将成为我们检验标准合理性的依据,从设计定位上与时俱进。
此外,在计划进程上,项目周期为两年,我们用了近5 个月时间进行前期方案设计,其中包括了用80 天时间开展全国性预评估实地调研,先后经两轮完善标准草案。尽管时间短,课题经费仅4 万元,但我们有众多支持单位和专家愿意无私奉献与支持,是他们对我国美术馆照明事业的热爱,才让我们完成此项研究。后续我们用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后期数据整理和标准完善上,本书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还会用论文和会议形式展示课题内容。另外,在研究中,我们还采取现场评估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配套方案,用实验室的模拟形式再次检验指标,弥补因现场调研复杂条件带有的研究局限,这样可以规避一些疏漏问题。待这些工作任务结束,2018 年3 月28 日课题组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了中期汇报会,还特邀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梁丽辉、红砖美术馆副馆长李振华与我们面对面交流。截止当前,很多馆方在调研工作结束后,已经开始对场馆进行照明改造和升级,其中深圳美术馆在我们征询调研报告反馈意见时,还专门发函告知我们,他们依据调研报告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照明改造,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与支持。大量地实地评估工作,也会起到宣传的作用,为今后新标准在各地推广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届时新标准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我们采取“倒推式”研究方案的初衷。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即我国美术馆普遍存在对照明工作不太重视的现象,专业化道路方向不明显,包括一些大型博物馆、美术馆,依然缺少资金和专业人才,在照明施工与设计和业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我们对此项研究的分析与内容展示,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大家了解我国美术馆照明的重要性,普及一些与博物馆、美术馆照明相关知识。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合作单位和领导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文化部艺术司领导的协助,吴为山、陈岩、张悦先生的帮助,使调研顺利完成,还有课题组所有专家与成员们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课题组即《光之变革—博物馆美术馆LED 应用调查报告》推出之后,又一本《光之变革》系列丛书,希望广大读者喜欢。
艾晶
2018 年6 月1 日
(本段文字请滑动蓝色方框查看)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美术馆照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照明的变革趋势与机遇,可以识别以下二维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