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小米又搞事情了。最近,小米在北京朝阳区办了一个主题展览:今日未来馆。
展览涉及装置艺术、实验音乐、声音影像、空间交互、也展出图像、声音与光源、装置等一系列作品,充分利用空间并与观者建立互动。在这个展示空间内,我们也邀请您跟我们一起解压一个个压缩文件,在系统中找到自己的格式,在爆发中释放。
4组艺术家也是相当有料。
01
Claude Lévêque
《我梦中的另一个世界》
1953年出生于法国纳韦尔的克洛德·莱维柯 (Claude Lévêque) 是当今法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创作内容主攻波普艺术、环境与幻象。主要运用图像,声音与光源进行创作,充分利用空间并与观者建立互动。促使观者从一个主观的、全新的角度来反思现实社会。他时常根据特定地点进行创作,即所谓的“场域特定艺术”(拉丁语:in situ)。
克洛德•莱维柯 (Claude Lévêque) 主要运用图像,声音与光源进行创作,充分利用空间并与观者建立互动。他时常根据特定地点进行创作,即所谓的“场域特定艺术”。
▵《我梦中的另一个世界》,Claude Lévêque,装置,综合材料,2017
02
Refik Anadol
《无穷之屋》
Refik Anadol 是1985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生的媒体艺术家和导演。
▵《无穷之屋》,Refik Anadol,装置,尺寸可变,2015
“无穷之屋”是艺术家Refik Anadol创作的一个沉浸式体验艺术项目。当沉浸其中的观众的客体自我被引人入胜的环境所包围时,他们的意识状态就被称为“沉浸式” 状态; 这些人造的环境能够创建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并且重新塑造观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03
Charles Lindsay + 苏少禹
《风洞:红山试验》
▵Charles Lindsay
Charles Lindsay(1961,旧金山)是一位对生态系统进化、文化和技术发展有兴趣的多学科艺术家。他创造沉浸式环境、声音装置艺术、从打捞飞机和生物技术设备上打造的雕塑。
▵苏少禹
苏少禹(1990,天津)是洛杉矶的新媒体艺术家和电影摄影师。他的工作重点是技术和科学如何在自由和限制方面解读艺术和电影。
《风洞:红山实验》包括未来人类(雕塑)和未来悖论(投影图)。这次合作融合了艺术家们在深层次对深刻的历史、遥远的未来和技术上的共同兴趣。
▵《风洞:红山实验》,苏少禹&Charles Lindsay,装置,尺寸可变,2017
未来人类是一个雕塑,少禹通过数字化挤压和操纵Charles之前的作品,以进一步改变微观这件作品是一个来自未知文化的工艺品。
未来的悖论是一个使用高分辨率摄影图像的投影作品基于少禹在中国北部洪山考古发掘和实时风洞风速仪数据。风的数据作为图像的修饰语,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未来世界的浮动球面地图。
04
Catherine Chalmers
《采集者》
Catherine Chalmers现居纽约,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工程学位,后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绘画硕士。她作为一个多媒体艺术家,致力于探索人文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采集者》,Catherine Chalmers,影像,14',2017
“上帝在创世7天后,特制了一个格式——智人。它成为唯一可读可写,可间接执行的存在!但是他毕竟有自己格式的限制,在这个格式之外如果他想读、想写,必须要借助外置辅助。上帝调配了一个补丁叫techne(技术)来实现。因此人就成为了会制造、使用工具的劳动者(homo.techne)。”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
展览作品剪影
《Embers》,施政,2017,影像投影,今日美术馆,北京
《基石》,甘健,影像投影,2017
《致远》,冯梦波,装置,2017
《我梦中的另一个世界》,Claude Lévêque,装置,综合材料,2017
《无穷之屋》,Refik Anadol,装置,2015
其他部分作品欣赏
由于小米对艺术的尊重与信任,未来馆一个个大胆而疯狂的想法才得以完美呈现。同时,未来馆也是基于年轻一代策展人、美术馆团队对于艺术以及美术馆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它的呈现方式不仅仅取决于科技和媒介的发展,更是基于新一代艺术从业者对未来艺术、人文情怀及与观众关系的最深层次思考。
开幕时间:19:00, 07/15/2017
展览时间:07/16 - 09/16/2017
展览场地:今日美术馆1号馆
今日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哦。
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谢绝任何形式的未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小小明,微信号:Dennis-LM。
立即进入购书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