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自然光——光之教堂

文 | 同济光环境实验室


建筑中的自然光(Daylight in Architecture)——是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二年级的《建筑物理(光环境)》课程(任课教师:郝洛西教授),上课6周,17个学时,共158名本科生参加了学习。


今年的作业设计不同以往,教学小组选择了32个建筑设计经典案例,分组利用 Heliodon 日光系统进行自然光模拟实验。最后的作业由建筑范例分析、研究模型制作、自然光模拟实验视频等内容构成。




本次作业通过搜集、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动手制作模型,研究和分析现代优秀建筑范例中自然光如何被捕捉、引导、利用,如何与场地环境、地理气候、地域风貌、功能需求、建造方式、材料利用等设计要素相结合,探讨日光在空间形象、空间氛围、空间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同学们在实验室亲自观察与体验建筑空间中太阳轨迹、时节变换所带来的光影动态与色彩韵律,增强对建筑自然光的感知以及日光与建筑关系的理解,培养自然光设计的意识,学习如何将这一重要的建筑语言运用在设计中。


接下来,我们将会分期向大家展示每一组同学的课程成果,分享同济大学同学们在教与学中的收获和欢乐。


今天我们来跟大家分享第一个作品: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图:小组成员——夏亦然、张蕾、张音音、莫然、岑婕。


视频在此





光自身无法制造光的,必须要有黑暗的存在光才成其为光,并显示出高贵和力量。是黑暗点燃了光的闪亮,表现光的力量,黑暗天生是光的一部分。By 安藤忠雄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34.7°N,135.5°E),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隔绝;而阳光从墙的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在教堂单纯的几何形体中,通过对光的形态演绎,体现西方宗教的神秘感。光的不同渗透手法,展示了整个场所空间与周边环境的交汇和过渡,又体现了与自然相融的一面。光的摄入形式与光口的大小,根据建筑室内环境的特性作出相应的配合。


光从建筑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洞口或孔隙中滤过,携着历史的永恒之所在,带着时间的流逝,一起涌入空间之中。


光序列的对比,既是采光方式的对比,也是光和影、亮与暗的碰撞。



注:本系列《建筑中的自然光》文章由公众号 同济建筑与城市光环境Lab 授权照明微课堂转载发布。



—————— THE END ——————


【课程预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刻了解和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