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设计公司拼的是什么?
文/别开枪我是小编
很多人会觉得设计公司拼的当然是设计能力啦,这还用问?
图:盖里的手稿和名噪江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用做雕塑的方式,能成就传世杰作,但往往可一,不可再。
如果的确如此的话,为何很多在大设计企业做设计做得顺风顺水的设计师,毫无疑问拥有强的设计能力,一个转身创业却屡屡碰壁风雨飘摇?
设计师都喜欢自己被称作工匠,但工匠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很难规模生产。
也并不是说小而精不好,而是很多设计能力强的设计师还没熬到小而精这一步,就挂掉了,市场所然,毕竟人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设计能力”真的是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吗?
拿衣服!
这回答如果是放在上个世纪还或许靠谱,说的是一个独立设计师或许还搭边。
在所有信息已经高速变成了云,所有设计的需求都可以被迅速分解为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已经迅速从模糊依靠设计师经验和感觉判断变成了大数据的处理和运算方式。
没错,讲得越来越像参数化设计了。
图:ZAHA 的流体建筑全球热起来以后,无数的设计师争相模仿,一时间曲线仿生的设计比比皆是,但很多设计都东施效颦,一来,模仿者大多是依靠形体的简单捏造,二来,极少人掌握 ZAHA 事务所核心的一套参数化设计的算法,说到底,是一套严谨的数学公式。
或许一个优秀如工匠般的设计师能做出来的设计能堪比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生成”的作品,但在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下,还有一个时间的概念不能被忽略掉。
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事务所能一年消化那么多项目?
让人嫉妒的是,质量还不打折?
图:郑中,CCD 创始人,这位从 HBA 出身,长得像徐锦江的设计师,带领 CCD 几年期间一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酒店设计事务所之一。
2014年,有业内好事者特别愤愤不平,给郑中算了一笔帐,说是当年 CCD 接的酒店项目多到“他两天一个刚好够走一圈看一次,还不算交通时间,我就不信能做好!”,结果2015年,人家接了更加多的项目,还屡屡拿奖。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 CCD 虽然叫“郑中设计”,但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郑中的设计”。

维度差异:设计是种生产而并非创作
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毕竟不是艺术作品,相反大多数的建筑设计都带有浓重的商业企图,因此时间和出错的机会成本都必须被考虑在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赶得上市场。
但如果依靠个人英雄主义的设计公司,如何把设计能力复制呢?
譬如郑中,譬如梁志天。
毕竟,这是个可以复制不可以黏贴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跳开设计能力,上升到如何实现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设计生产上。
你看,这个时候,设计变成了一种生产而并非创造性行为。
图:凯里森为全球商业地产界的翘楚,国内被称为华润的御用,十多年来,为华润开发出出的一套出色的租售比物业布局分析方法,让华润综合体开发所向披靡。
你以为人家还在雕琢外观和动线,结果人家出方案的时候,短短的时间,因应财务目标的一套配置已经完成,还能随时因应拿地的条件迅速变更,这就是算法和设计管理的威力。
顺便八一嘴,这种设计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长足进化,我是觉得中国的奥运亚运世博十来年绝对功不可没,多亏了“从拿地到开业十八个月”这种前无古人的扭曲需求。

设计公司中的精益生产4.0
以重新自由配置生产资料、生产者和需求使用者这几个过去流向单一而实现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4.0,在中国有个名词叫“中国制造 2025”。
在设计行业,这个变革体现得同样显著,我们也大致可以清晰看出 2.0、3.0 的脉络。
2.0 版本的设计变革:生产环节的变革
大都体现在能把设计能力专业化分工,迅速下传到流水线,找参考的、布平面的、园林的、室内的、幕墙的、效果图方案的、排版标书的一溜儿,各自消化按标准执行,设计师往往不需要特别强的设计能力,只需要有严谨的执行素养就好。
效率高,准确率也高,设计也具备专业化。
相信 CCD 的前期也是从扩充基础数据库,制定各个流程的操作标准化花了大力气,光方案效果图贴墙纸和地毯一个材质,优秀的流程和传统的流程,执行时间就能差百分之八十,非常惊人。
图:建筑光环境首席模拟软件 DIALux evo 模拟的别墅外观夜景方案,越来越逼近专业渲染软件。这意味着,方案在做照明设计的时候就能顺便就把方案效果图做了,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图:CCD 作品,蛇口希尔顿酒店效果图,效果图高手的制作和流程优化的出品,时间成本可以相去甚远。
3.0 版本的设计变革:需求直接导向成果
以前几年最火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为例,在凯里森为华润提供的方案中,我们能清晰看到方案能直接将经济指标的要求消化并迅速落实到图纸上,而这个过程以前通常是需要建筑师凭经验和感觉去模糊确定的。
据了解,万达设计院也已经可以将城市的一些常用变量参数,用于计算商业综合体生成的模型中,并可以直接落实到 CAD 图纸。
这种需求直接导向成果的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惊人的。
我们也可以从设计巨头们的产值可以窥探一些端倪。
掌握核心技能并通过高水平设计管理把产能大幅度提升的设计公司,人均产出越高,这也符合我们对高端生产的认知:设备先进且管理水平高,产能高效率高。
(表格来自网络,部分数据存在争议,仅作定性分析用)
整个表格中,“掌握核心科技”的凯里森的名次虽然排在第八,然而人均年产值却是最高的,高达57万美元,特殊行业里面的冠军,擅长体育场馆的 HOK 以48.5万美元紧跟其后。而郑中 CCD,则为13.4万美元,与 HBA 的8.38万相比还高出不少。
4.0 版本的设计变革:云计算服务与平台化运作
如果说2.0和3.0的变革都集中在生产端效率,那么4.0的设计变革,应该不难看到会产生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需求云端计算和设计服务平台化体现。事实上,现在,至少在国内,不难看到这种变革启动的迹象。

照明设计何如?
商业综合体和酒店室内设计这两种典型企业的参照系如此,照明设计,作为大量标准空间,少量个性空间的典型设计需求构成,其设计公司的产值又如何呢?
而照明设计的 3.0、4.0 改革,又将从哪开始?
期待您的留言讨论。
---------THE END----------
点击阅读原文
揪出生产中被浪费消耗掉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