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明亮如昼的夜晚,

真的是爱迪生当年所期望的未来吗?

来源/TEDxTaipei


光其实是一个比例,一个光时的比例。一个黑暗的范围,一支蜡烛便是太阳。

—— 聂光炎


灯火通明的夜晚,黑夜如昼


苗栗县政府因财政吃紧,一年花费约六十万元灯亮10座景观桥的政策,引起社群网站上的一阵讨论,有人说留着好,那是苗栗的地标、是指引县民回家的灯火。有人说不留好,预算吃紧不应该这样花费公币。


立场双方各持己见,却始终没一个定论,但单就点灯与造景的关系,不禁令人想起了更早之前,一则以灯光设计师立场,来分析淡水河是否需要光雕做出的评论。


看着这些为了点灯而起的论辩,不禁令人好奇,人工照明是否真过了头?是否真如科普著作《夜的尽头》里,波嘉德(Paul Bogard)教授所说的一般:


「人工照明有其美感,但踰越的城市照明将伤害自然夜空,当天空变得愈来愈亮,表示天空被污染了。」


每一个明亮如昼的夜晚,真的是爱迪生当年所期望的未来吗?梵谷(大陆翻译为梵高)所说的那个生动、多彩多姿的夜晚是否不复存在?


对荷兰的灯光设计师Rogier van der Heide来说,可不是这么回事,站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剧场里,他说:


「所有的光明都是需要黑暗的。」




我们需要黑暗正如我们需要光


从罗马万神殿到符合标准照明的办公室,Heide 简单明快的说出一件事:


「光亮的美好感受来自于相对应的黑暗,只有在黑暗的氛围中,你才有机会认识光线的美丽。」


充足的光线或许会合乎照明的规定与要求,但充足的光线不会让我们明白结构与光线的美,而且标准照明并非人类在使用建筑物时的必要条件,象是提供绿能咨询的白组织(White Group)那间知名办公室。


藉由一面完全透明的巨大玻璃提供光源,整间办公室里并没有任何的照明设备,你可以自己找一个地方工作,不管是光线直射的的位置还是光源外的暗角。而事实上,眼睛比你想象的更能在不同的光线亮度里工作,不完全符合标准照明的室内空间,或许可以是种选择,且有可能因着太阳光线的变化,为我们提供更生活里的小乐趣。


于是,透过理查凯利 Richard Kelly ( 1910–1977 ),Heide提出了三种思考光的方式。


焦点光、环境光与装饰光


焦点光(Focal Glow)是用以指示方位,确立要观看的对象。




环境光(Ambient Luminescence)则是朦胧而模糊的,它给予整体环境一个比较低的亮度,景与景溶在一起,可以彼此隐匿、可以获得安全。




最后是装饰光(Play of Brilliant),小巧的点缀,象是蛋糕上的糖霜,为数不多,却可以在视觉上制造出缤纷的效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照明工程师Rogier van der Heide 的演讲,他以新的角度看世界,特别着重于光与暗,带给你不一样的领悟。




开灯之前,你可以再想一想


这些灯光设计的原理看起来好像只有在剧场、展示空间才用得上,但其实他可以运用到生活里光线对的思考,不管是像白组织(White Group)那样追着光跑。或是像灯光设计师江佶洋,依着不同空间对在不同时间对光线的需要,安排居家格局。更或者,学习Rogier van der Heide对LED灯具的运用,依期特性减少光线散逸,减低亮度且造成多余的照明,诸如此类。


光线不只可以为我们带来视野,也可以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别再一昧地把开关打开,把空间点到全亮,多余的光只会形成浪费,尤其是当这些光源不受控制的四散,把黑夜照得灯火通明,失去了黑暗,我们便再也看不清楚星星月亮,或是少了对夜空的神秘想象。


「光线创造氛围、光线创造空间的感受,且光线是构造的表线。」

—— 勒 柯比意( Le Corbusier)




点击阅读原文

来一场战略定位之旅

照明企业掌门人圆桌沙龙

让你重拾久违的“恍然大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