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树为何别用绿色光?

文/eLicht

树木的照明是夜景照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是我们城市夜景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经典样式。


问题是,可能我们对“绿树青山”这字眼有太深的情结,很多很多(真的是很多很多)的夜景中,把树木直接用了绿色灯来照,吓尿人不要紧啊,可你想过树的感受吗?

这!太!不!应!该!

冷静一下,下面说原因:

夜景的再现与重塑之间

如果夜景从用光的技巧来说,有再现和重塑两种技巧。

再现,就是白天啥样,晚上尽量用光还原成啥样,该红红该绿绿。

重塑,就是晚上和白天一刀两断,晚上是另外一个样子和白天没啥关系。

那么,树的晚上应该是啥样子呢?


首先,请大家分辨一下下面图中,绿得有点瘆人的树都是什么类型的树:



图:用绿光来照树,用意或许是突出树的绿色,但用高饱和度的绿光照,等于是给树木染色了。

如果不是形状的话,恐怕难以辨认树的各个部位了,树叶是绿的地球人都知道,可是这树杆子也绿了是几个意思?


谁家的树是绿成这个鬼样的?的?的?


下面引入一个光的饱和度概念解释一下为什么不适合用绿色光照树。

光的饱和度与被照物的真实信息

饱和度又称为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下图是椰子树在不同光线下的视觉表现:



对于被照物品而言,如果光源饱和度低的话,被照物显示的是本身的颜色,树叶是绿色的,树干是棕色的,与阳光下本来的树木样子是接近的;


反之,如果光源饱和度高的话,显示的是光源的颜色,树叶是绿色的,树干也是绿色的。

注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肉眼看到的这个哪怕是树叶的绿色,已经不是树叶本身的绿色,而是绿色光的绿色了。

这里涉及的已经不尽然是审美水准高低的问题,而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物品信息还原。

高纯度的光线会让被照物品信息丢失


上图中间被高饱和度绿色光照射的椰子树,你用眼睛能看出来是真的树还是塑料的?假设是塑料的,那么是白色的树还是蓝色的树?基本上都已经看不出来了,这就是用高纯度光线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所在:让被照物品的信息丢失,影响视觉判断。



图:红色和绿色的树杆,已然分不清树木的本来面目。


如果用低纯度的光照,应该是这样呈现的:


图:绿色的树叶、褐色的枝桠。(虽然也没必要用那么多灯)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请判断一下下图中塔的原来颜色和山体的颜色材质情况:


其实压根就无法判断,尤其是通体发绿的山体,哪些是树木哪些是草,甚至还有石头你都无法判断了。


而实际上,这个景观白天是这样的:

图:四川达州塔坨,“石山上的白塔”是真实的景物信息,只是用错的光,石头变绿了,白塔也不白了,这就是景物信息丢失,无法通过视觉获得了。

优秀的做法是怎么样呢?我们再来看,颐和园的佛香阁,红柱琉璃瓦的阁楼掩映在山林中:



夜景,也是红柱琉璃瓦的阁楼掩映在山林中:




这就是典型的“再现”,只是多了夜晚的氛围。

回到照树这件事情上,比如照射绿色植被,光源只适宜白色偏一些绿色(特殊色点的应用,以后再表),如果直接用绿色光源,效果惨不忍睹,像把瘦肉和肥肉都一并照成红色的生鲜灯,其实原理差不多。




声明:本文部分信息来自 LED 老总群讨论《景观照明知多少》,主持人:姚其。

嗯,以后,你看见用绿色光的时候……会想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