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区的亮度或照度值的确定



临界区的位置如图1-1所示,在隧道内最接近入口的一段道路。它的长度取决于设定的车辆最大速度,应至少等于该区的安全停止距离。也就是说,当车辆进入隧道入口处,在隧道临界区另一端应有足够的背景亮度,使驾驶员能识别在该端的物体,这段目视距离恰好为安全停止距离。


临界区的亮度值通过与入口区亮度的比例关系求得的。表达式k=Lth/L20Lth临界区的亮度,单位为cd/m2


荷兰提出Lth至少为L20的1/10,通过图1-1可查得Lth。CIE 认为有些条件下k=1/15也是可以接受的。表1-3为CIE推荐的临界亮度与入口区亮度的比例,k=Lth/L20


照明布置说明


1、通常在隧道中采用对称的照明系统,逆光速照明系统的配光在纵向是非对称的,光束直接朝向驾驶员,即逆光速名称来历。其造成的照明效果是驾驶员在前方看到亮背景中的“黑”物体,而不是在一般照明系统中看到的暗背景中亮物体。


2、物体的亮度对比越大,则可见度越高。如果照明系统在道路表面产生的亮度很高,而垂直照度(在路面上空0.1m高的水平面上指向驾驶员)较低就能使路面上的物体有相当大的对比值。设路面宽度为L,产生的垂直照度为Ev,一般照明系统(对称照明系统)的L/Ev值不会大于0.2,而逆光束照明系统下的L/Ev值不小于0.6。L/Ev值在0.2~0.6之值很少能遇见。


在临界区,不必使区内的亮度处处相同。临界区的长度为安全停止距离时,其前一半距离内的亮度为Lth,而后一半距离内亮度可按3:1的比例按线性逐步下降,到达该区的另一端时亮度为0.4 Lth即可。图1-4表示临界区亮度的分布曲线,这位照明系统布置,灯具的间隔变化提供了依据。


另外临界区内2m以下的墙面亮度应不小于对应的路面平均亮度,因为墙面和路面同属驾驶员视场内被看物体的主要背景,对识别物体影响较大。


上述是照明设计时确定临界区亮度的基本做法,事实上确定过程还应考虑到隧道的长度,日光穿透程度,墙面反射比等各种因素。图1-5为不同隧道长度时的白天照明。


过渡区的亮度或照明值的确定


顾名思义,过渡区的亮度应逐级下降,下降的程度,即前几与后级差别不应大于3:1。在使用图1-4时到达过渡区(靠近室内区的)一端的亮度应等于室内区亮度水平的3倍。由于图1-4中的曲线是建立在视觉没有不舒适感的基础上,也不十分精确,实际情况与曲线有些偏差可以接受,但照明水平最好不要低于曲线中推荐值。


过渡区内2m以下的墙面平均亮度也应小于该区的平均路面亮度,理由同上。


室内区的亮度或照度值得确定


室内区的维持平均路面亮度与设定的安全停止距离和车流量有关。表1-4提供了不同车流量,各种安全停止距离时的室内路面平均亮度值。同样在该区的2m以下墙面的平均亮度也不应小于相应的路面平均亮度。


出口区的亮度或照度值的确定


出口区是在隧道内与出口相接的一段路面,这与入口区的位置决然不同。驾驶员在出口区内处在视觉明适应阶段,适应速度较快,在隧道出口处不必设置特殊照明,但附加照明仍十分有用,主要可解决一下两个问题:


1、由于尺寸较大的车辆,如卡车、重型卡车可能挡住出口处日光透入隧道内,使此类卡车后紧随的小卡车在黑背景下不能被看清,由于有照明,紧随的小车可直接显露出来;


2、当驾驶员离开隧道时可通过后视镜看清后随的车辆。出口区的墙和顶棚不够亮,使出口处的日光不能经多次反射进入隧道的最后路段,增设人工照明在隧道的最后路段,增设人工照明在隧道的最后60m内的亮度水平应为室内区亮度水平的5倍。


亮度与照度换算


上述五个区的照明水平均以亮度描述,事实上亮度与照度并存实用由来已久,能够使亮度与照度同样条件下进行换算给工程实践带来方便。表1-5由日本照明手册提供的亮度与照度换算表,供参考。



那么入口区照明设计(点一下,说过哦!)。


【版权信息】本文来源于鸣志控制,由照明微课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