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不为了
你有没有试过,某一天里,窗外下着雨,你在屋子里还是咖啡馆里工作或者看书,手边的拿铁拿起来喝了一小口,放下,很快又拿起喝了一小口,扭过头去看了看窗子外面,好像在看什么。
对面坐着认识的人问你:“想什么呢?”
你说:“没什么”。
对面那人肯定是不相信的,但事实上,你在那一刻,你的确是什么都没想。
有人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肆意妄为,也有人说不对,应该是肆意妄不为。
我们成长在一个很讲究效率的年代,做什么事情都要问是为了什么,因为效率给了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没人愿意当阿米什人(Amish)‘注’,所以漫无目的被看作是可耻的,不能什么也不为了去做一件事情,奇怪的是,似乎每个人的梦里,都住着一个向往漫无目的的灵魂,这些灵魂总会在你有些失意或者迷茫之时,跳出来,悄声跟你说,生命那么有限,别非得什么事情都要有意义,好玩就是最大的意义。
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米什人(Amish)是传统主义的极端之例,这些祖先来自德国的清教徒至今仍拒绝使用19世纪以来的任何现代科技产品,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不是台灯的台灯装台灯
这盏盒子一样的灯,实际上就叫盒子——“Minibox System”,是个80后,1980年诞生在意大利,由两名学建筑的照明设计师设计,无论是外形、裸露的电线、反射器的装配方式,还是颜色,浑身都透着顽皮的积木气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Minibox system被称作System之前,它的出生是因为一盏叫“Minibox table lamp”的台灯。
上左图:Minibox台灯,它拥有方正并且多彩的铁皮盒子,电线和传统的开关扭都被裸露出来,反射器能摇头一样调整角度的东西,像极了承载那个年代科学幻想的潮流玩物“铁皮机器人”。
你知道是怎么设计的摇头吗?可能你想不到,是用磁铁,让反射器和铁皮盒子自由“粘”在一起,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可调整角度。最搞笑的是,这盏有个把手、连带着电线、使用低压卤素灯作为光源的“玩意儿”,被命名做“台灯”。
之所以说它搞笑,是因为,你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如何使用这盏灯,就知道这是个完全不搭界的“台灯”设计。
另外它有设计一个工业味道很浓厚的把手,把手是垂直水平面的,也就是说,能让人把灯提溜起来对吗?但灯被提溜起来之后,反射器照向哪里?好了,作为一条拖着长长电线的灯,你能提溜到哪里去呢?
台灯应该是照在桌面上的对吗?可是这个亲爱的卤素灯却象车灯一样,承载不了台灯阅读的功能。我们想它指的台灯意思,是“放在台上”的意思吧?
这样看来,这盏灯,就像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为了搞笑而诞生,一盏逗逼的不是台灯的台灯装台灯,但是,不行吗?
就为了好玩不行吗?
微课堂「每周一灯」专栏编辑是个脱离不了追求的人,深深迷恋“不为了什么”那种为众人不齿的境界,所以想深究这种“只为了好玩”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图:盒子台灯的缔造者GaeAulenti(左),以及Pietro Maria Castiglioni, a.k.a. Piero(又),两位均来自意大利,参与过很多著名建筑的照明设计,本身也从事舞台和建筑设计,只是,在人才辈出的历史洪流中,哪怕是冠军,也总会很容易被大众所遗忘。
原来,在缔造这盏奇葩台灯之前的几年中,这两位读建筑设计出身的照明设计师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奇葩建筑工作,这个建筑就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图:细看蓬皮杜的各种裸露和扑面而来的工业质感,你是否就能感觉到本期主角的基因来自何方了呢?
蓬皮杜中心是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伦佐·皮亚诺、英国建筑师夫妇理查·罗杰斯及苏·罗杰斯(Su Rogers)、弗兰奇尼(Gianfranco Franchini)、英国结构工程师埃德蒙·哈波尔德(Edmund Happold)及爱尔兰结构工程师彼得·莱斯(Peter Rice)执笔设计。
为了选出蓬皮杜中心的设计,当时法国举办全球建筑设计比赛,并将结果公布于1971年。蓬皮杜中心完工后,引起法国社会大众诸多争议,由于它与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完全相反,造成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艺文人士大力支持,有人则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
理查·罗杰斯后来赢得2007年的普利策克奖,当时《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指出,设计蓬皮杜中心“令建筑界天翻地覆”、“罗杰斯先生在1977年完成了高科技且反传统风格的蓬皮杜中心而赢得了声誉,尤其是蓬皮杜中心骨架外露并拥有鲜艳的管线机械系统”。
法兰克福上的致敬者
原本我们会以为,这盏造性经典,趣味盎然的“无用”台灯踪迹再也难寻的时候,在今年(2014)法兰克福照明展上,却让我们意外地找到了这盏灯的“复刻”设计,同为意大利品牌的ZAVA,在展上推出了向Minibox台灯致敬的改进版本台灯,与80年版不一样的是,这盏台灯修改了光源,使用一大一小的复古白炽灯泡,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的不一样进行调整,同时,还有额外的“帽子”,防止眩光的干扰,相同的是,它依然充满了古典工业味道的幽默。
图:2014年亮相法兰克福照明展的ZAVA台灯zak,还是能找到很多向minibox致敬的影子。
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取巧者
当年,盒子台灯的缔造者Gae Aulenti(1927-2012)以及PietroMaria Castiglioni, a.k.a. Piero,为这个当年如此极端的奇葩建筑蓬皮杜做完照明设计后不久,Minibox台灯应运而生,我们毫不怀疑这盏灯其实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而并未被量产,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入选世界名灯行列,只是,在“只是为了好玩”这种理想主义的行为之后,设计师也为了现实,设计了量产,并能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系列导轨射灯,Minibox table lamp由此演化成了Miniboxsystem。
这种介于带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取巧做法,其实我们身边也能找到典范,出了名挣眼球不挣钱的浪漫主义导演王家卫,当年拍“文艺”大片《东邪西毒》,为了把投资方亏得一塌糊涂的预期填补回来,同期使用同班人马速成了搞笑大作《东成西就》,后来《东成西就》的票房大卖,让这一段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取巧的做法成为佳话,所以,理想主义并非全是沉重的悲壮。
上下图分别是王家卫风格十足的文艺武侠片《东邪西毒》和同班人马速成制作的无厘头搞笑古装武侠片《东成西就》,它和minibox都告诉我们:理想主义者,也能找到与现实接轨的路径,野百合,也未必无春天。
坚持为善小,世界终会向你微笑。
温馨提示:回复“每周一灯”或“mzyd”,查阅该栏目文章。
【版权信息】本文属于照明微课堂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严格按照如下格式,违必追责:
作者:eLicht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