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坚信那些微小的力量,如此而已。


微课堂的朋友们来自照明行业的五湖四海,大都是前线从业人员,可以说这是各路照明人马的聚合平台。相比较那些业界的大V们,我们虽然同样关注宇宙的明天和行业的走向。但更愿意从每天在我们手边的工作就能遇到的问题入手,积下跬步。由资深的带资浅的,由旁观的启发当局的,从现实归结到理论,从线上指导线下,如此而已。


这是个没有讲师只有主持的平台,每个人都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如此而已。


本专辑内容由微课堂线下沙龙活动的提问以及现场讨论对话补充整理。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深以为然。


提问者:王光磊  解答者:徐庆辉


显色性和色温有关吗?


问题:在评价不同光源的显色性时,是否应该在基本相同的色温下进行对比?


在我们照明工作过程中,认为高色温显色性更好和低色温显色性更好这两派的支持者都有,且不在少数。


支持高色温显色性好的人会以中午的太阳光为例证,6000K,显色性好,由此推断出高色温显色性好;支持低色温显色性好的人会以卤素灯为例证,(3000K)显色性好,由此推断低色温显色性更好。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推断,我们不能因为羊吃草就推断四个脚的动物就吃草,也不能因为狮子吃肉而推断四个脚的动物必然吃肉,显色性与色温,就跟动物是否四个脚与是否吃草一样,其实半毛钱关系也没有,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出在我们对光的表现性与物理性解读矛盾上。


关注显色性与色温时,我们关注些什么?


显色性和色温只是单纯的物理指标,是科学家试图表达感观的数据参量。但实际上我们对光环境的评价,其实是感觉,更准确来说,是通过肉眼传递到脑神经中的体验过程。这两者之间,就是我们人眼的感官和我们对于一个固定硬指标上对颜色的表达能力的差异。


图:微沙龙现场图片。


我们人脑对于眼睛传递的信息有自动修正的功能(俗称脑补),例如咱们这里,现在是白色墙,用3000K的光源照明,你们不会觉得很黄,反倒会觉得白白的很舒服,但如果房间里有一个6000K的灯存在,你们就会感觉墙上这些不够白,而是有点发黄了。


所以,这是我们人的感受与标准物理量之间的差距,这两个是不同衡量体系的东西,不能参合在一起比对。


图: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基地的“中国照明学会照明科普教育基地”里的欧司朗光研究中心显色性表现测试区域。能清晰看到不同的光源对物理上相同颜色的表达方式差异,但要你指出哪区域中的红色更好看,恐怕不是一件能用数据就统一口径的事情。


引入“感官显色性”概念


所以,显色性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光源对物体色彩的表达能力,或者说区分能力。


以红色为例,同样显色性的灯,高色温下面你会觉得没那么红,浅浅的,但在低色温下,你会觉得它很红很漂亮,因此,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引进一个指标,叫“感官显色性”,但这个指标类似“审美指数”,它不是我们任何人有能力去做简单评判的,或者说以一个数值体系去标注。


图:微课堂《漫谈博物馆照明》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光谱对同样物体的照射,能呈现不同的观感,这种看似感性的表达,就是“事件显色性”概念要表达的范畴。

关注人的感受,一切源于光谱分布


这个问题貌似并未明确回答,但我们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有推断的能力。虽然说显色性与色温没有关联,但对涉及这两者的光环境评价,其实都基于光谱的分布,所以是有基础理论的,并非无章可循。


事实上已经有这种体系的研究,比方说通过大量的人群研究,在低色温时,需要色坐标偏低一点的光色(也就是光色要偏红一些),人们才觉得这是真的“白光”,这个表现的光谱分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有光谱仪去测量,我们掌握了数据和背后的原理,自然就能做到精准配色。


可以期望,今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指数,例如叫做“CFI”,可以代表人的感观真实程度。随着现在对视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觉很多东西,并不是理论上数值越好,就一定好用,这里面的道理,中间就是感受的鸿沟。


最后,举个经典例子,你觉得现在的自己幸福吗?

很幸福?多少的幸福是很幸福?80%?还是85%的幸福能算“很”?


【版权信息】本文属于照明微课堂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严格按照如下格式,违必追责:

作者:eLicht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