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随着新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我国照明设计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光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步得到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业主的认可与重视。虽然我国照明设计行业起步很晚,照明市场火热而零乱,但总体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我们要适当学习与借鉴外国的经验。


于1989年成立的美国西雅图照明设计实验室,旨在帮助企业和业主学习如何实现节能照明与新技术的应用,本期,我们将看看来自这所拥有25年经验实验室的David Butler对照明设计基本原理的观点。


什么是照明设计?



随着无线控制系统、智能发光体、数字化控制系统、照明集成系统、日光控制照明系统、LED照明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照明领域将迎来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如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广义的照明设计是指设计一个特定的光环境规划,主要包括:

1、灯具的使用时间和地点

2、所需灯具的数量和质量

3、需要达到的可视范围

4、明确所需照明的空间形式

5、采用有效、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照明设计的一般流程


照明设计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对了解项目需求、从项目评估入手、设定设计的目标、确定设计范围、以及制定战略这几个阶段。


1、了解项目需求


了解项目需求是首要工作,为该项目设计内容定性:到底该项目是需要新的照明还是调整现有照明存在的问题?或是改变空间利用功能?或节约能源和压缩预算?


2、从项目评估入手


从项目评估入手,与业主、使用者、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管理方等会面,多维度了解项目概括并掌握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如建造准则、能源准则、地方设计标准等了解空间的功能,如使用功能、使用者年龄、关于视觉及照度的特殊需要;了解空间的现状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如天棚高度、墙的反射和折射。


3、设定目标


包括在质量和数量上要达到的目标、节能方面的标准、限制在预算范围内、建筑及其他建造系统的综合考虑、日光照明的利用等。


4、制定适用范围


结合项目概况,考虑改进更新、重新设计和全新定制的适用程度与利弊。


1改进更新:保留现有的照明装置位置,用节能照明替换传统照明。

优势:用一种廉价的方式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光源质量,且不需要增加架线或吊顶的工作量。

劣势:如果不改变照明装置位置,就不会使光源分布提高;除了灯、压载物、潜在反射托盘外,发光体不变;限制了升级控制装置和增加占有传感器及日光传感器;可能导致我们不愿看到的发光体等级增加的需求,或可能不符合能源标准的要求。

2重新设计:根据项目需要,用新的照明装置和控制装置来重新设计照明系统。

优势:可以满足照明对现代技术的需求;可以将发光体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将会对控制装置和控制区域的升级,以及日光采集、传感器和调光器的增加提供便利。

劣势:比在原有基础上改进的成本高;需要在申请许可、架线、天棚修复方面增加工作量;根据情况,重新设计可能被原有的电量负荷和电路所限制。

3全新定制:为一个之前从未被照亮的全新空间设计照明系统。

优势:提供了一个在设计初期将照明系统与建筑风格、施工和其他建筑系统融合的机会;可以考虑如何将电流照明和日光配合;是优化照明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契机。

劣势:容易被建筑风格、预算所限制,也可能被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所阻碍。

5、制定战略


到本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光源分布方式、与日光照结合、控制系统的使用、遵守能源准则、光源类型以及发光设备类型等。


分布方式:根据光的传播性和可见性,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布灯,有时仅仅一个普通照明就能给予一片空间适当的亮度。当需要一个工作灯,或一个需要循环的普通照明,或舞台剧或闪烁需要聚光的时候,一个作业灯、背景灯或补强照明可以通过充足的灯光来实现一个更有活力的可视环境。

与自然光照结合:应充分合理利用日光(自然光照),日光不但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可见度,甚至调高销售额和提高生产力。

控制系统的使用:包括使用范围、方式,如使用开关或调节器?采用自动或手动?选择程序化还是区域化?覆盖整栋建筑还是整个校园?

遵守能源准则:了解关于能源准则有哪些选择和标准?给予照明的能源是定量供应的吗?是根据空间大小来计算,还是以整体空间来计算?关于照明等级和光源类型选择需符合如下几个重要指标的标准值:LPW 流明每瓦的功效、LPD 电能的密度(每平方英尺瓦数)、LPA 电能的限额(每平方英尺瓦数)、Fc尺烛光、照度(每平方英尺流明)

光源类型:光源类型要根据适当的照明物体及其需要而决定。光源的选择和照明设备的选择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期预告:照明设备的选择。


资料来源:来自Lighting Design Lab的David Butler著的《Basic Lighting Design Principles》。


【版权信息】本文由照明微课堂原创翻译和配图整理,版权所有。转载请严格按照如下格式,违必追责:

作者:eLicht

来源:照明微课堂(微信ID:eLi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