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有个大咖说过一句很有名气的话:所谓发达地区,就是你很难看到丑东西的地方。这话的理解可深可浅,正好反证了我们所处阶段。关于美学与文化这件事情,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前赴后继的“Dang委书记”们代替了设计师,用至高无上的“权力审美”和西方成熟的“专业审美”背道而驰,在我们身边制造出很多的“典范”案例,让人拍案惊奇。让我们在学习“审美”的道路上深感负面案例的重要性,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中国当代照明设计行业先驱者之一的许东亮老师,他有一门极好的课程——《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论反思》,如中华民族审美意义上的《狼图腾》一样,深刻阐述了“美”于我们的前世今生,希望不久的将来微课堂上能有专门引述,在此,我们先行带头,学习、审视其相关概念,学习美,是为了少点丑。
昨天,我们聊了设计师的品位决定设计的好坏,今天我们继续谈谈时效性问题。
“美”是主观感受吗?
我们从小到达都会认为,“美”的概念是主观的,一个东西美不美,常常由个人喜好决定。某个人喜欢一件东西,会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他的母亲也拥有同样的东西,或者某个明星也在用它,或者是有一些特殊的记忆在里面。
人的思想就是没有经过整理的碎片的混合物,所有小孩子从被无数遍的教导,“美"是一种偏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样的说法可以有效的解释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杜绝无谓的争辩。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要你设计过东西,你就会明白。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者,如果你承认美是主观的,那你没法做设计了,如果美只是个人偏好,那为什么还有设计呢,每个人喜欢自己偏好的东西就好了。
有经验的设计者会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自己对“美”的认知是在变化的,他会发现有些美是被人们共同认可的美,找出这些被公认的美之间的共性,就成为他的主要工作方法。中学的课堂里马克思教我们辩证的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包括真理。即使我们已经长大了,这种观念仍然会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但是只要你开始思考,你就会发现,众多领域对“美”的认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Dieter Rams的设计原则
既然有公认的“美”,那么自然会有一些创造这些美的通用方法。德国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总结过如下“好设计"的十大原则:
Dieter Rams所说的设计是工业设计的范畴,工业设计是塑造可操控产品的艺术。设计对象包括人们要的用各种实体,从餐具到椅子,从电话到汽车。在这里不讨论工业设计和其他领域的区别,也不去逐一探讨Dieter Rams的设计原则,仅仅挑出几个有意思的分享。
好设计是尽可能的无设计
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好的设计是简洁的”,这个观点听过无数遍,不论从数学领域,建筑领域,绘画领域,你都会听到这种说法。在数学里,越简短的证明公式就越好。对于建筑师来说它意味着精心打造的结构,而不是表面的装饰。同样,在写作中,这种观点意味着只说必要的话,并且尽量简短。
建筑领域中密斯凡德罗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继承了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观念,并且将种观念带入美国,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哲学,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当现代建筑想要抛弃建筑中的装饰的时,他们不自觉的的还是会设计带有装饰性的建筑,只有“空间(space)”和“关连(Ariticulation)”的概念代替了“象征主义(symbolism)”和“修饰(ornament)”成为建筑的关键词时,好的建筑才出现,John Ruskin曾说过“建筑是结构的装饰”,但现在可以说,装饰建造可以,但是不要建造装饰。
其实简单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不断强调简单,是因为当人从事设计工作的时候,常会忘掉这个原则。比如网页设计里,一些人总是想要把空白的地方填满,生怕页面空空淡淡,那样是极傻的。设计中的装饰只是一些花样而已,只是些小把戏(Trick),表面的装饰背后隐含着的其实是内容的空虚。当你强迫自己把东西做的很简单的时候,你就被迫直面真正的问题。当你不能用一些花样和装饰掩盖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做好那些真正本质部分。
好的设计是不过时的
从数学角度思考,只要没有错误,每一个数学证明都是永恒的。所以数学家哈代会说:“丑陋的数学是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存在的”。以永不过时作为目标是帮助自己找到最佳答案的最好方法,如果你不想让你的产品被别人所取代,那你就只好做出那个最佳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师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很有吸引力的原因了。
同样,把永恒作为目标也是一个避开流行趋势影响的方法。“流行(Trend)”会随着时间改变,它和“潮流”,“时尚”一样,每年,每个季度,甚至每天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你要设计出杰出的产品,你应该避开流行的掌控。拿三星和苹果做比较,三星的是典型的追求流行的公司,它的文化是紧跟用户的需求,用户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而苹果的文化是要做出杰出产品,他们不是那种对用户言听计从的人,他们不关心当下流行什么,只关心如何找到那正确的答案。
同样,如果看国内的创业热潮,很多idea是追求当下流行,常常照搬美国的最流行的东西或者概念,互联网概念一出一大堆,一会儿LBS,一会儿SOLOMO,一会儿Cloud Computing,一会儿Pinterest等等,媒体把概念炒的风风火火,不但没有帮到创业者什么忙,反而误导了很多人,以为找一个很火的概念就一定能做好,就一定能有人用。结果并不是这样,不论之前团购的火热,或者社交游戏“Draw Something”的火热,它们都是一个流行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慢慢淡入我们的视线。反之如果一个东西能够长盛不衰,那说明它的吸引力一定来自于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流行因素的影响。
图:横跨两个世纪的巴黎铁塔,至今每天仍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既然好的设计是不受时间影响的,那么如何判断你的做的东西是否受时间影响呢?方法之一就是让你的作品对上几代人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很难猜测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人不会关心当今的流行趋势,这一点和上几代人相同,上几代人也不会关心当下的流行趋势。所以,如果你的作品对今天的人们以及200年前的人都有吸引力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对未来200年后的人还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