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自然光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高效的光源形式,且相对于人工光源,它能够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但对于博物馆的照明设计来说,自然光的引入也有其弊端,如其随时间及季节变化的不稳定性,如具有较强的紫外线不利于展品的永久性保护等。本文试图以分析自然光的特性出发,结合博物馆照明设计的特点及功能需求,探讨自然光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共分三期推送。
博物馆照明设计的特点及将自然光引入应遵循的原则
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来说,照明设计一直都被认为是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物品和艺术精华并进行展出加以研究。所以,博物馆照明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保护展品尽可能的少受光线辐射损害,并在展现展品的过程中呈现出其真实性及艺术性。
如上文所述自然光的许多优点是人工光无法比拟的,有些特性如不加以控制也会对于展品的展出及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如其随时间及季节变化的不稳定性会使展品的照明变的可控性差,如具有较强的紫外线不利于展品的永久性保护等,因此依靠自然光直接为展品提供照明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展品的光敏性
展品的光敏性决定了是否可以将自然光线引入展示空间,需要引入多少自然光线,用以展示照明的自然光线必须是非直射光还是允许一定时间内的直射光线提供更加立体的展示效果。一般来说,对不感光的展品允许有直射光的照射:低感光或中感光的展品仅允许处于非直射的自然天光环境下,而且要严格控制曝光量;高感光的展品则不易使用未经处理的自然光线进行照明。
2、照度控制
自然光是否可以提供展品所需的足够的照度。根据所陈列展品光敏感度的不同,展示空间要求不同的照度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自然光本身的亮度是很高的,但是在将自然光引入展示空间内部的过程中,往往要过滤掉直射光线,同过通过多次反射达到均匀的采光效果,这对展示空间内部自然光线的照度会产生一定影响。
3、空间层次的营造
某些情况下,为使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所展示物品上,需要在展示空间内部的环境光的基础上突出展品照明亮度。在完全依靠自然采光的展示空间中,根据展品的陈列方式,要求进入室内的自然光既要重点聚焦于展示物品之上,又要平衡环境自然光的强度,以达到突出展品的照明效果。
4、眩光造成的视觉损伤和干扰
视野中由于不适宜的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被称为眩光。由于展示空间是高限制级空间,因此对于自然光的引入应注意使用各种技术手段避免眩光的出现。
5、顶部采光
采光口作为建筑空间自然光引入的最重要的方式,其形式和位置决定了室内期望得到的光照位置、强度和面积,因此采光口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上述4种因素后进行。通常来讲,采光口按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侧窗式,高侧窗式及顶窗式。由于侧面采光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利于陈列展品,特别是视线范围内的窗更容易因直射光线引起眩光因此侧窗式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并不常见,本文将重点讨论应用广泛的高侧窗式及顶窗式,并将其统称为顶部采光。
顶部采光指的是光线来自于房间上部的采光方式,包括各种形式的天顶采光和高侧窗采光,作为自然采光设计中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最为广泛运用的一种采光模式,它不但能提供均匀的照度。在大面积光线入射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明暗对比。减弱阴影;而且可以避免在墙壁上开设窗户把整个墙面用于展览。以增加展陈的面积;另外还可以为展品及空间划分提供灵活多变的照明方式。
在具体设计中,天顶采光根据空间展线布局,展厅形态特征及空间氛围的要求。又会细分为点式的采光口,线性的采光带以及大面积的采光顶。一般尺度较小的方形展示空间适合于采用点式的采光口,一般而言点式的采光口,容易形成空间的重心,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也有一定的神秘感。随着长宽比增大。矩形甚至线性的展示空间则适合采用线性的采光带。展墙一般会沿着采光带的走向安排展示活动,线性的光照特征加强了空间流线的引导性。对于一些特殊策划及设计构思的展示空间,则会采用整体的采光顶。或由密集的采光口及采光带构成的采光面进行采光。在整体屋项采光的展室空间,大面积的采光口所提供的漫射光使得展示空间氛围更加均质化。
本文分三期推送,上期内容:《自然光的特性》下期内容:《设计策略与案例分析》,明日推送,敬请期待。
本文内容来源批给网,文章原载于《艺术与设计理论》,作者:俞嘉华、赵昊,照明微课堂编辑整理及配图,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