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这是一篇拍摄汽车广告时如何打光的文章。室内拍摄部分重点学习汽车展厅照明设计,室外拍摄部分请重点学习建筑室外泛光项目业绩拍摄。题图是引爆全球的TESLA。


汽车能满足人们生活、娱乐、工作的各种需求,为生活添加乐趣。商务车、房车、越野车或轿车,不管是驰骋还是安静地停放,都具有他们独特的气质,外型、轮廓、结构、颜色、车漆的纹理及其光泽度各有特点。拍摄广告就是要把汽车的这些独到之处提炼、表达出来,在观赏者印象中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形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这里就必须用到一个非凡的摄影手段——光线


当下的汽车广告大多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动”,多通过外景拍摄来展现;“静”,多在摄影棚里表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车类广告会以实景拍摄与摄影棚拍摄并用的方式,即在摄影棚里布置光线和利用外景环境中的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拍摄。

 


下面将会介绍几种在不同光线环境里,车类广告的拍摄思路。


一、摄影棚内的布光思路


汽车外部大部分为高反射材质,反光强烈,能反射周围的所有事物,所以,实际拍摄时需要排除周边所有可能成为干扰的事物,包括车身附近的照明设备、摄影机、工作人员等等“穿帮” 的内容;并且遮挡周围干扰拍摄的杂光,为汽车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拍摄环境。


所谓的理想拍摄环境,是将车体用散射、柔化光源的材料包围,将车体与“外界” 隔离,光线从包围的柔光材料后面照射进来,选取好拍摄角度,按照设计的明暗对比关系来调整照明强度,这时的光线均匀而柔和,物品的反光面大小,暗部与亮部的层次过渡能被很好的控制,并且摒除了周围杂物杂光的干扰。


在拍摄手机或金属饰品这些高反射物品的时候,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商品体积不大,只要条件允许,这样的拍摄环境其实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被“搭置”出来的。但是,当被拍摄的商品换作汽车时,它伫立在那里就已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拍摄它就需要在摄影棚里为它创造一个大规模的拍摄环境,实际上是“几百倍的手机、金属饰品的拍摄作业”。


散射光源对于车商品的照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里不单单是指被摄体上方的那部分“顶光源”,还有四周的光源也应同属一种光源性质。国内早期的车类广告拍摄中,摄制人员为汽车布光时,尚不理解“面光源”对于商品车照明的关键所在,肤浅地认为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就可以为“大商品” 照明。例如,一次车类广告的拍摄中,国内的摄制人员为汽车布光时,盲目地使用了多达8只炭晶灯直射到车体上,结果反映在车体上的只是“8个光点”,画面效果非常不尽人意。问题就出在光源的面积和光线投射的方式上——光线经过同一个半透光的材质,或打到反光板反射到车体上,光线被柔化,才会形成平整的亮面;而没有经过柔化的光线,直射在车体上,就会呈现出光斑或光点的效果。所以,为汽车这样体积庞大的高反射体进行布光,面光源尤其必不可少。


拍摄汽车广告的理想环境要依照汽车的体积和外形做相应的调整。

 


摄影棚布光就是基于扩大光源面的布光思路针对汽车这样庞大体积的高反射物体,所构想的一个理想的拍摄环境。这时的面光源不单单是指被摄体上方的那块光源面,还有周围围起的渐变灰背景都必须是整面的光源来提供照明。并且,在为车体打光时需要以透射或者反射的方式来布置面光源。虽然以上是构想出的理想拍摄环境,但是以上图示中在提供面光源的时候还有两点布光思路需要特别注意:


1、为汽车布光面光源的面积一定要足够大(面积必须远远大于被摄车车身覆盖地面的面积,即车长×车宽);


2、亮面一定要均匀。

同样都是汽车正面的布光效果图,如果在视觉感受上,让人感觉平整,亮线将车体正面的主要轮廓线勾勒了出来,画面中的明暗过渡平滑,层次丰富;如果车体上的明暗不匀,交界线鄂然分明,不那么流畅舒服,可以知道实际拍摄的场景中,处于车体上方的光源面积没有达到足够大,并且受光不均匀,所以,即使采用面光源的布光思路,在画面表现上,效果仍然不理想。



采用面光源为汽车布光,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1、使用一个大型的整体灯箱,形似桥拱;宽度远大于车体,把汽车由前至后全部笼罩,使车头车尾的亮暗面也处于均匀面光源照射下;背景的选择要视具体汽车的颜色和创意而定。这种灯箱所创造出来的是一个无接缝的弧面整体面光源,灯箱里设有若干只灯泡提供照明。视现场的拍摄需要,还可局部调整亮暗变化。但是这款灯箱常见于国外大型的汽车制造商专用的摄影棚,专门服务于自己品牌新款车的拍摄、宣传。


2、国内拍摄多在被摄车车顶上方平悬一块足够大的柔光布,车顶灯光由柔光布上方透射下来,或者地面灯具光线均匀投到柔光布上,再由柔光布均匀反射光线到车体上,这也就相当于一个大面积的光源由汽车上空投射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在不造成拍摄穿帮的情况下,这块平悬的柔光布要与车顶保持相对近的距离;



3、把车安置于个完整的场景中。场景是一个完整的通道,有四壁、有屋顶,现场的照明从殿堂外围将整个场景打亮。通道全景;通道尽头的殿堂内景,车安放于灰色的展台之上。景里所有的细节都反射到车身上,相当于汽车反射带有亮暗关系的真实环境,车身上带有的各种自然的明暗变化同样可为商品车“现身”、 “塑型”。



以上三种为汽车整体的打光,还只是在摄影棚内为汽车提供一个基础的大结构的布光。对于表现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不同拍摄角度所带来的精准的车体结构关系、独到的设计和流畅的线条,还得利用更多的更细腻的打光方法来完成。


塑造车身主要结构,除了前述的“从头至尾”的外轮廓线条外,还要着力于车身“腰线” 明暗结构、发动机盖、后备箱起伏线、前后保险杠弧度线条、“轮眉”、车灯构造等等。在所选取的角度上捕捉画面呈现出的车身优美感或是动感的结构关系,再将这些结构关系一一用光“画”出来,结合明暗层次过渡,汽车立即变得生动起来。


反映车的正面、车顶的面光源主要来实现车顶、车前盖、品牌标牌及保险杠的轮廓亮线,两侧用光辅助“包围” 体现车两侧的车身转折关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这款汽车“前脸” 的基础特征。车身侧面的主体轮廓除去以“顶光”勾勒外,像车身“肩部”的斜度关系也要以明暗的对比来突出刻画,另外前后车门底端相连的结构线也应被“反映” 出来。在定好机位后,透过镜头去观察车体上需要明确表现的线条,“打灯”形成的亮线必须与车身上的设计线条相吻合。车尾的表现内容需要我们“以光来扬长避短”,后备箱弧线和后保险杠弧线以及车尾灯的设计风格为悦目的内容,车体上方“铺撒” 下来的光源所形成的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关系让一部分信息得以凸现,使另一部分信息得以抑制;开启牌照灯即可揭示品牌,又可调节明暗对比。从俯视的角度拍摄,光线从车两侧方向勾勒车体的轮廓亮线,对称平衡结构明确,令画面表现既有立体感又兼平面构成的美感。角度特殊,照明“四平八稳”,使得视觉稳定。



面对车的不同角度的拍摄, 布光要求各有不同。俯瞰45。角时,车身在画面里展现的“面” 是最多的,因此布光较其他角度稍显复杂并且费时费力。



布光时要注意车顶、车身侧面和车尾三部分的明暗面的分布和明暗面之间的接合关系。通过现场一的分别布光,进一步逐一调试, 同时应注意相接的亮暗面区域和层次的过渡。并且,要根据具体的被摄车结构通过调试柔光布的面积、与车身的距离、前后的位置,再通过灯具照射柔光布不同位置的调整和灯光强弱的调整,来制造出车体的明暗部分及其交接出的层次感。另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是在现场不断地靠遮挡、移动光源的方法来减少为“每一面” 车体打光带来的相互干扰的杂光。


在拍摄不同颜色的汽车时,不仅要讲究车体的明暗关系,还必须真实地还原出车体本来的颜色。对于表现亮暗面的黑、白、灰层次过渡时还应注意布光的强度(有时需控制环境的散射光强度)。过亮的照明反应在车体上呈现出过渡的亮,此时车漆颜色会显浮;过于暗又显沉。运用适当的光照,反映在车体上的黑~ 白~ 灰的层次过渡中,车漆颜色会在层次的过渡中得到真实地还原。就像素描一样,任何事物受到光照都会通过自身的明暗面来忠实地反映立体外观及颜色。



以上是摄影棚内对汽车整体外形拍摄的布光思路。对于汽车的局部和内饰的表现,依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选择表现局部的最佳视角和光位的布置,以体现一款汽车的品质。



拍摄车体局部和内饰局部时同样要注重立体感的勾勒。依然采用反射或透射来形成柔和散射的光线质感。景别多选择特写,比较适于修饰与刻画局部的细节。以下便是一组汽车的局部表现,很好地展现出日常生活中所不能捕捉到的美感。

 


为汽车内饰布光的思路其实与为车体外观布光的方式是相同的,在被摄体上方布置一个均匀的面光源,采用透射或者反射,光线由上均匀投下,光质柔和,被摄体上部的“亮”逐渐过渡到下部的过渡自然,虚实结合,被摄体也小会出现界限分明的影子。内饰的质感由此得到展现与提升。在一些广告的拍摄中,汽车制造商还会提供割顶车,为汽车内饰的拍摄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但也有些拍摄由于不遵循相关的拍摄规律,要么光线角度不好没有形成应有的明暗反差关系,要么光线质感过硬不足以美化内饰的某些材质,尽管内饰很好的品牌车也有可能被表现得品质低廉。



在拍摄汽车外观、汽车局部和汽车内饰时还可采用转台。当摄影机、载车转台、灯光三方完美的结合,转台转动、配合单光源摇动、摄影机不断捕捉景别相对较紧的局部特写时,光影变幻中明暗交替,能为拍摄带来意想不到的奇幻瞬间。


二、外景中的光线利用


外景的拍摄,其光线理念是:以“选择”为主。摄影棚里的拍摄能创建出“理想拍摄” 的环境,避免了杂光杂物对车体拍摄的干扰。但是到了外景,不管是人文景致还是自然景观,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会明显变得微不足道,很多时候都能体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需要在拍摄前就有准确的计划,选景、选时,也就是做到所谓的“天时地利”。以下简单介绍“黄金时间”、“日间”和“夜间” 三个不同时段的实地拍摄。



黄金时间


清晨与黄昏的光影每一刻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非常微妙,转瞬即逝, 因此被摄影师们视为一天中的“黄金时刻”,弥足珍贵。


天边太阳初升,路面反射着微微阳光;而四周的山体正好背面受着阳光,环抱的一面并未着光,呈剪影状;远山棱角层叠若隐若现,汽车在蜿蜒山路上行使。以俯瞰的角度拍摄,就能捕捉到这奇幻画面,寥寥几笔即有了山路蜿蜒的美感,还可以将路面铺湿,加强路面反射,拉开车体与路面的反差,就好似国画的浓淡搭配。但在太阳高升之后,拍摄环境所呈现的景致就截然不同了,山体少有反差,一切都在阳光下显现。这就是自然加工的效果,每个时刻各是一种风格。


黄昏时分一个小山坡上,四周无物,不受山体包围。汽车伫立于山坡,等待黄昏夕阳西下,天边受夕阳韵染,天光渐变,明暗层次也同样反映在车体之上。远山层叠顺着夕阳余光侧逆着投影在车窗,宛如西洋画。


这些都是在一早一晚的“黄金时间”所能拍摄到的光感,拍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于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这也是外景拍摄车类影视广告不可多得的心动时刻。


日间




运动反射变化的物体


对于时间较长的日间,虽然给人的总体感觉不比清晨或者黄昏来得独具一格,但是如果是在特殊的场景中,用心利用场景中原本的景物,(让周围环境在运动中反射到车身上)可为运动中的汽车加入新的元素。这种环境所达到的效果,在汽车广告中广为运用。


婆娑的树影在运动的车身上滑过,带来了光影的变化,同时也提升了车的美感和生气。


利用动感的环境


拍摄奥迪系列和马自达6时所选用的路面,不规则的黑色条纹断断续续铺在路面。当汽车飞驰时,跟拍车所拍到的画面所示,路面的黑白灰线条呈现连续放射状,为人的视觉带来飞速的冲刺般感受。


日间拍摄时间较长、光线变化较稳定,利用日间充足的光照可以明确地突出细节,充分展示、表达汽车自身的特性与气质。


夜景




入夜后,外景环境中汽车的拍摄理念与摄影棚内拍摄尤为不同。夜景中需要利用各种光源,在车体上反映呈现形状各样的光斑,亮暗交错,虚实相衬,比日间拍摄需要加入更多灵动的元素。霓虹灯、玻璃橱窗、通明透亮的建筑会是不错的拍摄背景。各式光源随着车的行进也在车身上流畅运动起来。这些实实在在的环境光源,带来的却是梦幻的感受。


在夜间的拍摄中,场景中的各种光影会反映在车体上,随着汽车的运动而流动、变形、夸张,画面即刻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



(本文作者:北京电影学院 齐虹 罗征字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