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市场的细分,专业化的协作,在未来的商业形态中会越来越重要和凸显。公司与公司之间,甚至公司内部也是协作式的,是继精益生产之后的又一种发展形态,这种企业被称之为乐高型企业,像搭建乐高玩具一样,企业内部通过高度协作完成工作。

 

但中国特色就是,外部的合作好办,内部的协调更难,所以目前想要在传统行业,尤其是大部分有着国资背景或历史的传统设计院内部,去实现乐高式协同,是非常困难的。专业的机电顾问公司和专业照明设计顾问公司的出现就成为更合理的发展必然。

 

本文全面剖析了机电顾问公司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和境遇,相信照明设计师们也深有同感。而照明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从中略窥一二。

 

 

建筑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类型、建筑规模、建筑对便捷性舒适性的要求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类型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建筑设计特别是机电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便捷性、节能性、舒适性等大部分的要求基本依靠机电系统来解决,以往简单的照明、给排水、空调及普通的弱电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建筑的要求。

 

建筑外观的更高更大、建筑使用的更便捷、更舒适、更节能,是新建筑的特点,建筑设计及机电设计均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设计必须比以前更先进、更细致、更精密。

 

 

机电顾问公司在中国

 

在这个转型时期,专门的机电设计或顾问公司(下称机电公司)逐渐兴起,国内机电公司也逐渐多了起来,以往境外机电顾问垄断高端建筑市场的局面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但凡谈到机电公司,基本为境外公司,原因就是机电公司在国外已经存在上百年,欧美国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各自耕耘本专业领域。这一套模式已经被时间证明了其合理性和优越性。

 

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机电设计均成为了国内同行的效仿对象,其成果经历了长时间冲洗,依然安全稳定运行,依然不觉落后。这完全得益于其建筑设计、机电设计的极高专业水平,而建筑与机电独立公司的模式成就了这种非常高的专业水平。

 

国内的大型重要建筑大多聘请了境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也正是他们把境外的机电公司作为合作单位带进了中国,而在早期国内根本没有机电公司,所以逐渐的形成境外机电公司垄断中国高端建筑设计市场的局面。

 

而因为国内的机电公司发展缓慢,境外的机电公司在国内过着非常滋润的生活,高昂的设计顾问费用、傲慢的服务条款让一些资金紧张的开发商望而却步。这种局面也导致了机电设计从综合设计院分离的进展缓慢。

 

近些年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建筑种种弊端都被发现和放大,对建筑设计特别是机电设计的要求开始膨胀。一般的建筑也开始要求非常严格的机电系统,而设计院通常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机电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相对便宜的价格、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国内的机电公司慢慢从境外机电公司那里抢到一份蛋糕。

 

 

中国的设计院

 

目前国内传统的综合设计院几乎占据了整个设计市场。综合设计院从规划、方案到施工图,都配置了建筑、结构、机电甚至装饰及园林专业。整个项目的设计完全可以在传统综合设计院内部完成,办公室内的所有专业相互协助,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这恰好符合中国前几十年的国情—“多快好省”。

 

这几个字里面,设计院的“多快省”是发挥到了极致,唯独“好”字被遗忘。一个传统普通设计院,一年设计的业务量达几百万平方甚至上千万平方,但这仅仅是三四十个人甚至十几二十个人完成的,确实很省人手。而快字诀,则由业主主导,设计院领导配合,也发挥到了极致,有些10万平方的厂房,设计院从方案到施工图,用时不超半个月。在这样的“多快省”的合力下,“好”字是被越丢越远。

 

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如商业和酒店,从业主到设计院都在没有确定最终定位的情况下就安排紧凑到变态的进度计划,或者功能已经确定,因为要赶进度,导致设计深度也在互相磨合中一减再减,只需达到满足相关部门报建即可,待封顶后再考虑最终用途或者再找设计公司重新设计。而机电顾问往往在这个时间出现,给设计院收拾残局。土建阶段验收后就是改造的开始。

 

笔者接触过非常多的项目,就是新建建筑封顶后的改造,接受项目后的局面是:

 

土建方面:层高不够、管井太小甚至没有、设备机房面积严重缺失。

系统方面:系统设置疏漏、系统设计不合理等等。

 

而这些完全可以在土建设计阶段解决,从而避免后续的重新设计、概预算推翻重来、打拆楼板、大部分报批手续重新走流程,导致了工程被严重拖延。项目开始立项时,如果能聘请机电顾问介入,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机电顾问公司的优势

 

机电顾问公司相对于传统设计院的优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 专业技术水平

作为专业的机电顾问或设计公司,机电就是一切,一切围绕机电设计服务,这就决定了这类公司必须花相当的精力去挖掘和培养专业的人才,去钻研机电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信息。

 

而一般的设计院需要兼顾众多专业特别是会偏重建筑专业,对机电专业的研究必然会相对较少。而反过来,因为从事的工作就是机电设计,其无论是在项目数量、项目规模、项目类型上,都比一般的设计院要接触得多,因为一般设计院因为人员配备问题,项目量都是根据建筑专业人员而确定,通常3~5个建筑才一个机电,所以一般设计的机电工程师接触的项目也就比机电公司少,经验的积累也就相对较少。

 

(二) 专业责任感

机电设计或顾问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和建筑团队合作时,必然会坚持专业意见,不会牺牲专业的合理性去迁就建筑或者其他专业的不合理要求。

 

而设计院则不同,建筑和结构特别是建筑专业占据着绝对龙头地位,通常建筑师也是设计院领导者,其态度及所站角度更多的是设计院的经营和建筑方案。在追求建筑方案的艺术感或者在进度绷紧至破裂的时候,非常有可能就牺牲了机电专业的合理性,很多时候设计院的机电工程师在任务量巨大,且面临领导高压的时候,非常难以坚持专业意见,结果往往是或者妥协或者走人,这在业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三) 职业归属感

在传统设计院,建筑和结构是不可动摇的龙头,机电专业属于配套专业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从项目洽谈到竣工验收的各个阶段无不是建筑龙头牵头,部分设计院甚至建筑龙头代位决定很多机电的事宜,机电专业参与程度比较低。在这种局面下,设计院的机电工程师非常难找到事业成就感及职业归属感。 

 

而专门的机电顾问公司作为独立个体,直接面对业主或者以公司形式和建筑设计公司合作,机电工程师的职责的范围和过程参与的程度都是设计院的机电工程师无法比拟的。从项目洽谈到方案设计,从施工图设计到与业主商洽,专门的机电顾问或设计公司的机电工程师都以绝对主角的身份出现,自然机电工程师的事业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就更加的强烈。而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就自然而然的会想着把工作尽最大的能力去做好。

 

 

专业细分的趋势

 

早在2003年,国家层面也看到了这种趋势的发展,推出了建筑设计事务所、结构设计事务所、机电设计事务所的支持政策。

 

但是最近10年房地产高速快速的发展,制约了事务所的建设进程,紧凑至不合理的进度计划,让传统设计院又一次占据上风。

 

建筑龙头专业依然主宰着建筑、结构、机电的设计,结构及机电需完全服从于设计院的进度安排,系统合理性、经济性的斟酌时间全部给了建筑方案,机电专业更多的是快速的机械化的赶图。

 

成千上万没有经过细致考虑的建筑快速的矗立在各大城市之间,不合理的机电系统,管线布置所带来的后果---噪音污染、漏水、水压不稳、马桶反水、跳闸停电、电能损耗、插座位置不合理、冷热不均、通风不达标、结露等等等等,只能让无数的业主或房奴埋单。

 

 

机电顾问的前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必然要优胜劣汰。中国粗旷发展的步伐已经逐渐停止,从上到下的转型正在艰难前行。

 

建筑设计行业也必然要放缓匆忙的脚步,停下来仔细斟酌,做精做细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专门的机电顾问或设计公司早已经提前进入这个工作模式,必然比现在正摸索方向甚至还延续原来模式的设计院的机电团队要更具竞争力。

 

而发达国家早已指明了设计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专业细分: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设计事务所或公司把自己的领域做精做强,相互选择最优公司作为合作单位,共同协助创造设计精品。

 

国内的高端建筑例如广州电视塔、广州东塔、广州西塔等无不是采用这样的模式。目前很多开发商在经历经验教训后,已经开始尝试单独聘请专业的机电设计公司或机电顾问。

 

可以预见,若干年后,传统的综合设计公司将会慢慢弱化,取而代之是各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设计事务所,如建筑设计事务所、结构设计事务所、机电设计事务所或者顾问公司。专门的机电设计顾问公司也必将遍地开花。

 

微课堂使用TIPS:浏览往期内容请点微课堂账号"查看历史消息",输入日期可以查阅当日推送。比如输入“131206”,可以查看2013年12月6日的微课堂内容。